追思与铭记
风吹旷野纸钱飞,古墓累累春草绿
清明节为什么要踏青
4月5日上午,戊戌(2018)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黄陵举行。万余名海内外中华儿女齐聚黄帝陵轩辕殿祭祀广场,共同祭奠人文始祖轩辕黄帝。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、全国政协副主席刘奇葆现场参加公祭典礼并分别敬献花篮。
近年来,清明奇葩祭品层出不穷,花样年年翻新,紧跟时代潮流。除了高仿货币,还有豪宅豪车,分分钟让故人“有车有房”、“有钱花,随便花”,各种娱乐设施同样一步到位。
尽管国家和地方明确规定,禁止“超标墓”“豪华墓”,但一些地方仍有超面积墓地销售,豪华装饰的墓地大量存在。针对占地面积不得超过1平方米的规定,有陵园销售人员表示,可将多块墓地合成十几平方米大墓。
2018年4月2日,陕西省西安市一树葬墓园,树木郁郁葱葱,工作人员正拿着手机准备直播代人祭扫过程,“祭扫马上开始,请您看直播。”工作人员通过微信聊天视频对景女士说。 清明节将至,景女士委托墓园工作人员微信直播祭扫过程,视频中,她泪流满面。丈夫走时仅36岁,她把骨灰盒寄存了10年,直到找到树葬。
4月3日,山西省太原市,大批民众在墓园祭奠亲人。随着清明节临近,中国各地墓园迎来祭扫高峰。
“敬献花环!”“敬献花篮!”“摆放祭品!”在司仪的主持下,4位工作人员先后摆放花环、花篮,以及苹果等祭品。“默哀!”大家低头默哀3分钟。此时,记者看到微信直播的画面中,景女士泪流满面,泣不成声。工作人员又直播了祭品、树葬等画面的特写。思念卡片挂在树上,风吹来,似乎在诉说着哀思。周围,还有鸟鸣声传来。
“14年前,爱人不幸出车祸,抛下我们娘俩。”景女士回忆道,2004年,36岁的丈夫闫先生走了,留下她和8岁的儿子。那时,她感觉天塌了,强忍着悲伤,把儿子拉扯大。爱人生前喜欢大自然,热衷环保。树葬以另外一种形式延续了他的生命,这树现在十几岁,能活三四百年,和树对话,就感觉好像和逝去的爱人说话一样……
上大学的儿子认为,应该厚养薄葬,传统的墓地,占地大,焚烧纸钱,烟雾缭绕,不环保,人们应该与时俱进。选择树葬是因为环保,与大自然融为一体,而不是因为树葬墓地的价格便宜。于是,母子俩将闫先生安葬在树葬墓地。那时候的树葬是“过渡”,采取了传统加生态相结合的方式,每棵树下设立一个小墓碑,刻有名字和照片,相对便于人们接受。
早期叫牵钩钩强,唐朝始叫拔河。它发明于春秋后期,开始盛行于军中,后来流传于民间。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。从那时起,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。
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,过去清明节期间,梧桐、乌镇、崇福、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。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。马鸣庙位于
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,斗鸡由清明开始,斗到夏至为止。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,见于《左传》。到了唐代,斗鸡成风,不仅是民间斗鸡,连皇上也参加斗鸡。如唐玄宗最喜斗鸡。
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,还有各项户外活动,像踏青、郊游、荡秋千等等,在祭奠追思的感伤之余,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。在这些活动中,蹴鞠就是一项十分有趣的活动。蹴鞠,
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。据明朝人的记载,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,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,弯弓射中葫芦,鸽子飞出,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。
秋千最早叫千秋,相传秋千为春秋时齐桓公从北方民族山戎所传入,汉以后成为清明及其它如端午节、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。秋千最初是用一根绳子,以手抓绳而荡,后发展成于木